务的链数瞻思观察区块与前据业考实战
还记得2009年那个寒冷的1月,《泰晤士报》头版刊登着"财政大臣站在第二轮救助银行的边缘"的消息,彼时中本聪悄悄地在比特币创世区块中嵌入了这句话。一晃14年过去,区块链行业早已从最初的狂热投机,蜕变为一个充满实际应用的生态系统。
区块链数据分析的三个维度
在我的从业经历中,发现区块链数据分析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:宏观链上数据、项目协议数据和地址数据。这三个维度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,层层嵌套又相互关联。
宏观链上:公链间的数据较量
每次走进会议室,总能看到产品经理们为选择哪条公链而争论不休。这时候,宏观数据就是我们最可靠的决策助手。比如说,去年有个DeFi项目团队纠结于选择Polygon还是Avalanche,我们就从以下几个维度帮他们分析:
• 开发者活跃度:通过合约部署数量和频次来判断• 网络性能:TPS数据就像高速公路的车流量统计 • 交易价值分布:太多小额交易就像早晚高峰的地铁站• Gas费波动:这简直就像春节期间的机票价格
有趣的是,我们发现许多团队在选择公链时往往会陷入"从众心理",这时候客观的数据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项目协议: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
在分析项目协议时,最让我头疼的不是数据本身,而是那些藏在暗处的"冰山"。比如去年分析一个新兴DEX时,表面上的交易量很漂亮,但深入挖掘后发现70%的交易都来自同一个做市商地址。
这里分享一个行业趣事:2020年DeFi Summer期间,SushiSwap一度让Uniswap如临大敌。但当我们把用户地址摊开来看,Uniswap的用户基数明显更健康。这就好比两家餐厅,一家靠着打折吸引了一批"薅羊毛"的顾客,另一家则是靠口碑赢得回头客。
特别提醒刚入行的朋友:项目文档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。记得有一次分析一个GameFi项目,因为没仔细看文档,把游戏内NFT的交易误判为真实用户活动,闹了个大笑话。
地址分析:区块链上的"身份证"
第一次看到vitalik.eth这个ENS域名时,我突然意识到地址标签的重要性。这就像在茫茫人海中,突然看见一个老朋友的名字。
目前地址标签主要分为几类:• 身份标签:比如交易所冷热钱包• 行为标签:如"空投猎人"、"巨鲸"• 状态标签:"质押中"、"清算风险"• 预测标签:这个最有意思,有点像金融界的"信用评分"
我发现很多数据产品还停留在"显示余额"的初级阶段。其实地址数据可以玩出很多花样,比如根据用户交易模式推荐项目,或者在转账时提示"这个地址上周刚创建,请谨慎操作"。
未来的三大机遇
展望未来,我认为这三个方向特别值得关注:
比特币Layer2:老树发新芽
Ordinals的火爆让很多人重新思考比特币的可能。虽然社区还在争论这是创新还是"污染",但不可否认它给矿工带来了真金白银的收入。长远来看,闪电网络这类扩容方案可能会成为比特币生态的"第二春"。
以太坊质押:沉睡的巨人
自从上海升级后,以太坊质押市场就像解开了封印。目前20%的质押率在PoS领域算是"保守派",对比其他链60%+的质押率,这里面的增长空间让人浮想联翩。
账户抽象:未来的钥匙
ERC-4337虽然还在襁褓中,但它可能彻底改变我们与区块链交互的方式。想象一下,未来的智能合约钱包可以像银行APP一样友好,这将大大降低用户门槛。
最后说个大胆的预测:如果参照传统金融市场的数据服务占比,区块链数据赛道未来可能成长为一个千亿美元的市场。现在的我们,或许正站在这个行业的"Windows 95"时代。
(责任编辑:趋势)
-
最近在比特币Ordinals圈子里,最让人兴奋的莫过于递归铭文这项技术革新了。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加密领域发展的观察者,我不得不说,这可能是今年以来比特币生态最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。记得6月12日那天,当Raph在Github上宣布这项更新时,整个社区都沸腾了。这让我想起了2017年ERC-721标准刚刚问世时的场景——新的技术标准往往能开启一个全新的可能性世界。为什么说递归铭文如此特别?想象一下,就像... ...[详细]
-
10月2日加密货币合约市场观察:BTC和ETH的关键点位剖析
又是新的一周开始了,咱们先来看看这周的市场大环境。说实话,最近这行情走得有点磨人啊!虽然K线图上是阴线一家亲,但仔细看就会发现跌得特别不痛快,给人一种"想跌又不敢跌"的感觉。不过今早这一波拉升倒是挺有意思,直接把前期高点给踩在脚下了,看来多头这次是真发力了。比特币(BTC)合约:警惕冲高回落昨晚那根阳线真是够劲道的!日线图上连着收阳不说,各项指标都在发出买入信号。但说实话,我这心里还是有点打鼓——... ...[详细]
-
作为一个从V1时代就参与Metale的老玩家,看着这个项目一路走来,V3版本确实让我眼前一亮。这次升级完全颠覆了以往的玩法,让我看到了Web3出版的无限可能。颠覆性的出版革命还记得去年第一次在Metale上架自己的电子书时的场景吗?那时候还得走各种审核流程。现在V3直接把这个门槛给拆了——任何人都能自由出版作品,这感觉就像把传统出版社的围墙直接推倒!更妙的是,我们可以为任何作品铸造Shares(相... ...[详细]
-
加密货币市场就像一个永不落幕的过山车,价格上下翻飞让人心惊肉跳。作为一个在金融圈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,我见过太多投资者被这种剧烈波动折磨得睡不着觉。正因为如此,稳定币的出现才显得如此及时和必要。为什么我们需要稳定币?记得去年那个暴跌的夜晚吗?BTC一天之内跌去30%,无数杠杆合约爆仓。当时的惨状让我想起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。但不同的是,这次我们有了新的选择——稳定币。稳定币就像是数字货币世界里的安... ...[详细]
-
作为一个在金融圈摸爬滚打十几年的老韭菜,看到最近比特币的过山车行情,实在忍不住想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。10月24号那天早上,相信不少人都跟我一样,睡眼惺忪地打开行情软件就被15%的暴涨惊掉了下巴。这场景似曾相识啊,上次Cointelegraph那则乌龙消息引发的暴涨还记忆犹新,这次直接拉到了3.5万美元的关口。但朋友们,这真的是牛市的号角吗?我看未必。ETF消息引发的狂欢:是馅饼还是陷阱?贝莱德ET... ...[详细]
-
最近加密货币圈子里,大家都在热烈讨论一位叫DonAlt的分析师的预测。这位老兄可不是等闲之辈,他在业内以精准判断著称。现在他抛出一个相当劲爆的观点——以太坊这个号称"山寨币之王"的数字货币,在触底之前可能还要经历一场"血洗"。快速下跌反而更有利?DonAlt的观察角度相当特别。他发现最近ETH/BTC这对组合的下跌速度在加快,这在他看来反而是个好事。"与其像钝刀割肉一样慢慢下跌几个月,还不如来个痛... ...[详细]
-
为什么我仍然对Optimistic Rollup充满信心?一位从业者的深度思考
作为Offchain Labs的联合创始人,每当我和同行交流时,总会被问到同一个问题:Arbitrum为什么坚持使用Optimistic Rollup技术?特别是在ZK证明技术大热的今天,我们是否考虑过转向?说实话,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两年前的一次行业会议上,有位开发者就曾直言不讳地质疑我们的选择。今天,我想用更生活化的方式分享我的看法。技术选择:一场实用主义的较量在区块链行业摸爬滚打这些年,我深深体... ...[详细]
-
记得去年10月那份《香港虚拟资产发展政策宣言》发布时,整个行业都为之震动。作为深耕金融科技领域多年的观察者,我亲眼见证了香港这座国际金融中心如何以开放姿态拥抱Web3浪潮。如今一年多过去,香港的Web3产业政策已经形成清晰的演进轨迹。政策红利:香港Web3发展的三级跳政策推进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:第一乐章 - 2022年10月,港府高调宣布打造全球虚拟资产中心,这就像给整个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。... ...[详细]
-
清晨的上海外滩,W酒店的宴会厅里人头攒动。大屏幕上跳跃的AIGC动画将整个空间变成了一个科技感十足的"数字游乐场"——那些漂浮的区块链符号、闪烁的AI神经元、流动的Web3.0粒子,简直像极了《黑客帝国》里的数字雨,只不过这一次,我们不再是旁观者,而是亲历者。这就是第九届区块链全球峰会的开幕现场,一个让虚拟与现实激情碰撞的科技派对。Web3.0的成人礼说实话,前几年说起Web3.0,很多人还觉得是... ...[详细]
-
说实话,每当我看到新闻里又出现交易所暴雷的消息,总会想起那些年在Mt. Gox和FTX上栽过跟头的投资者们。这些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,把资产都放在中心化交易所里,就像把鸡蛋放在一个随时可能漏的篮子里。币安面临的监管风暴比想象中更猛烈说真的,币安这几年的日子可不太好过。2023年简直成了币安的"监管年",美国、欧洲、澳洲...几乎全世界的监管机构都在追着它跑。这让我想起当年读书时被各科老师轮流叫去谈... ...[详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