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后律隐卖自人开和T火爆当名的法忧己始
说实话,我第一次听说Friend.tech这个平台时,感觉既新奇又不安。想象一下,你可以像炒股一样"投资"某个网红大V,这种将社交关系明码标价的玩法,简直是把粉丝经济玩出了新高度。 Friend.tech的操作方式简单粗暴:你喜欢的KOL在上面开通账号后,就会生成一种叫"keys"的数字凭证。这个凭证的价格会随着买卖热度上下浮动,就像股票一样。有意思的是,8月底的数据显示,平台创始人自己的"keys"价格居然炒到了接近3个ETH(约合人民币2万多),简直是给自己明码标价。 我有个做区块链的朋友上周花了0.5ETH买了个行业大牛的key,就为了能在专属聊天室里发简历。"这比投100份简历都管用,"他当时这么跟我说,"毕竟能和行业大佬直接对话的机会太稀缺了。" 国内还有个叫Time Store的平台更绝,直接把名人的时间拆分成"股份"来卖。这让我想起2017年昙花一现的"秒啊"平台,当时就被监管部门叫停了。现在披着区块链的外衣卷土重来,玩法倒是升级了:不仅能线上聊天,还能线下见面。但说实话,这种把人际交往完全商业化的做法,总让人觉得哪里不对劲。 作为一个关注金融科技多年的从业者,我必须提醒大家:这种个人发币的行为在我国完全是在法律边缘试探。2017年央行等七部委的文件说得很清楚,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从事代币发行融资活动。虽然这些平台都打着"社交"的旗号,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的金融属性。 更可怕的是,这种模式太容易演变成击鼓传花的游戏了。早期入场的人可能赚得盆满钵满,但最后接盘的人很可能血本无归。去年某明星代言的NFT项目暴跌的事件还历历在目,多少人因此被套牢。 Time Store声称团队都在海外,但这真的能规避法律风险吗?根据我国刑法,只要犯罪行为或结果发生在中国境内,或者犯罪嫌疑人是中国公民,我们都有管辖权。就像之前某个在东南亚搞资金盘的项目,最后主要成员不还是被引渡回国了? Web3确实带来了无数创新可能,但创新不等于可以无视法律。我见过太多创业者因为急于求成而踩红线,最后追悔莫及。监管部门对区块链技术本身是支持的,但对虚拟货币相关活动一直保持高压态势。所以奉劝各位创业者:创新可以大胆,但合规必须谨慎。 说到底,技术本身没有对错,关键看怎么用。把社交关系变成金融产品这种做法,虽然短期内可能赚快钱,但长期来看,既不利于行业发展,也可能让自己陷入法律风险。与其投机取巧,不如沉下心来做好产品和服务,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正道。这个玩法有多疯狂?
不只是Friend.tech在玩火
法律红线在哪里?
人在海外就能为所欲为?
给创业者的忠告
-
上一篇
-
下一篇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一位教育老兵的心声:别让在线喧宾夺主,教育本质才是关键
- 当赛马遇上区块链:SRC如何重塑传统赛马业的游戏规则
- 比特币大戏:24800美元失守已成定局?十月能否迎来转机?
- Web3.0时代,KGT如何开辟社交新天地?
- 币市震荡期:如何在9.18行情中把握机会?
- 大数据时代下,你的个人信息安全吗?
- 9月8日币市观察:当主流币遇到关键阻力位
- 当实体经济遇上区块链:Joltify如何打开万亿级RWA市场?
- 卡尔达诺(ADA)在熊市中逆袭:这次真能突破1.5美元大关?
- 空投盛宴:深度解析zkPass和Scroll测试网交互攻略
- Pendle的逆袭之路:如何用创新的收益代币化撬动RWA万亿市场?
- 市场终将回归理性,但在此之前请系好安全带
- 比特币正蓄势待发:27,000美元大关指日可待?
- FTX清盘风暴来袭:SOL会成为下一个牺牲品吗?
- 在寒冬中寻找光明:Permissionless II大会的深度观察
- 两大金融巨头携手 改写中国资本市场新格局
- 加密世界周报:Coinbase引领草根运动 美国加密立法进程加速
- 比特币绝地反击:FTX余波中的市场博弈
- 突破创新边界:Solana联创谈区块链的未来想象力
- 比特币市场观察:双顶形态初现,投资者需警惕这五大信号
- 搜索
-